古代主题雕塑,雕塑发展演变的轨迹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文化与文明”丛书之一卷,由中国外文出版社和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共同策划、编辑、并分别以中文和英文同时出版,向全世界发行。 全书约40万字。卷首的两篇文章由本书的两位作者撰写,综述中国雕塑发展演变的人文环境和轨迹,供审美观念相异的中西方读者作导读之用。主体部分由上下两编构成,共四章,由当今对中国雕塑研究造诣精深的四位中外学者分别撰写。他们以新的视角和富有启迪性的论述方法介绍了自原始社会至清代各个历史时期中国雕塑的门类、 艺术 样式、创作成就、时代风格,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域外艺术等对其形成的影响。本书兼容了中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雕塑研究的最新成果,文中有关新近考古发现和边地雕塑遗存的探讨,揭示出众多鲜为人知的艺术现象,令人耳目一新。 随文配有雕塑遗存图片430余幅,其中大部分为中国摄影家亲往实地所摄或由中国各博物馆提供,流失海外的雕塑的图片,则广泛庋集于美、英、法、日等国博物馆、美术馆、寺庙和私人收藏。集中外中国雕塑藏品图片于一卷,是本书异于已出版的同类著作的特色之一。 书中附有《中国政区图》、《中国历代纪年表》、《中国历代部分帝王年表》、《中国古代雕塑主要遗存分布图》等,以便读者查阅对照。

最早的雕塑已知最早的雕塑作品是发现于河南省密县沟的一件小型人头陶像,属距今7000余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物。新石器时代的雕塑作品主要是人和各类动物形象,神话传说的龙等神异形象也已出现。这类作品以陶塑居多,也有少量石、玉、牙、骨等材料的雕刻。有圆雕,也有浮雕、线刻。有的是独立的雕塑作品,有的则是附加于器物盖或口沿、肩部的装饰物。这些作品普遍出现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等南北各地古文化遗址之中。人物形象主要有立体的全身像、头像、浮雕人面,以及塑于壶、瓶、罐等容器口部的人头像,以小型作品居多。早期作品形态粗简、夸张,随意捏塑的成分居多。发现于中原和西北地区的一些人头形作品,以捏塑、贴塑和锥刺等手法制作而成,有的并加彩绘,开始了塑绘相结合的传统。眼、口镂空,造成深色阴影,看上去颇有神采。有些作品已注意到表现男女性别的明显差异。如同属仰韶文化的甘肃秦安大地湾、寺嘴等地的彩陶瓶口上的人头像面部磨光,或披长发,是少女的脸型;陕西宝鸡北首岭的陶人头则是画了胡须的男子形象。辽宁喀左东山嘴所出红山文化的小型裸体女像,相当准确地表现了孕妇的体态特征,可能是生育神或农神。这些小型人像塑造的动机可能与巫术活动有关。

中国雕塑的出现与发展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向前发展的必将结果。城市作为比乡村、城镇更高级的聚落,更发达的所在,汇聚了尖端的科技与工业文明,前沿的信息与精神文明,中国雕塑汇聚了素质更高的人口群体,更先进、便捷的基础设施与生活、服务设施。 中国雕塑既可以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又可作为该民族文化积累的产物。雕塑述说着民族发展的历史,凝聚着民族的精神和传统,代表着每一历史时期的精神面貌,反映着自古至今,人们的无限追求与执着信仰,展现价值观念及审美情趣。中国雕塑,城市建筑等,都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最直观、最集中的表现。 中国雕塑不仅仅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一个国际不可或缺的经济投资点。中国雕塑和其他其他国际建筑等共同构成世界高雅美丽的环境,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受到优越的 审美体验 ,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与美的精神,中国雕塑的存在影响了中国环境,提升了 文化形象 ,产生了视觉空间的凝聚力,这就创造了一种对于环境的投资潜能。

石碑是中国原有的雕刻艺术形式,这件造像碑是把汉代的画像石刻和佛教的雕刻艺术做了一个结合。北魏王龙生等造像碑的碑首位置,表现的是《维摩诘所说经》中文殊菩萨问疾的故事。其中文殊着菩萨装,维摩诘与其相对而坐,身着士族服饰,做辩论的姿态。据经中记载,维摩诘是一位古印度的富翁,佛法造诣颇高,他装病在家,等待释迦佛的弟子们登门辩论,众弟子自知辩不过维摩诘,多推辞不去,最后释迦佛派出智慧最胜的文殊,前去探望维摩诘,辩论佛理。 中国雕塑是指具有中国特色且原产于中国的雕塑艺术品。中国雕塑(Chinese sculptures),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内容分别是 陵墓雕塑 (包括地上的纪念性石刻与墓室随葬俑)、宗教雕塑、民俗性及其他内容的雕塑。

先秦时期,独立意义的雕塑比较少见。常见的是依附于器物之上的动物或人物造型,或是将整个器物做成动物或人物的形象,算是工艺雕塑。战国时期的青铜人物器座,相关研究认为可能是灯座。铜人的双手中空合抱于胸前,中空处原插有灯架,上承托盘。灯座和灯架分开铸造铆接而成,便于拆装。汉代人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所以当时的墓葬神道石刻与陪葬俑非常兴盛。特别是东汉时期,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人们也希望将自己现有或期望的富足生活场面搬入地下,于是有了以庄园、田地、仆从、禽畜等为题材的模型或陶俑作为陪葬品。这件红陶烧制的陶狗,可能出自川渝地区东汉中晚期的墓葬中。陶狗脖颈部位留有合范痕迹,应是先翻模做出部件,再粘接在一起,然后进行局部的修饰与捏塑而成。陶狗双耳竖起,四肢直立,尾巴卷起,非常生动。汉墓中出土的这类陶狗、陶猪、陶牛等,都是很生活化的。

新闻资讯

NEWS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文化与文明”丛书之一卷,由中国外文出版社和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共同策划、编辑、并分别以中文和英文同时出版...
浏览量:0
收藏
创建时间:2024-07-18 11:55